News Group News
2017
06-21
积极参与自贸区开放创新试点 中国太平致力金融创新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6月21日,“2017陆家嘴论坛”在上海举行。在“全球视野下的金融改革与稳健发展”论坛中,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副总经理王廷科分享了中国太平在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实践,并对自贸区的发展提出建议。

王廷科表示,通过积极参与上海自贸区开放创新试点,受益于一系列优先优惠政策支持,中国太平跨境金融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目前,中国太平在自贸区设立了保险和金融租赁机构,推出跨境再保业务和关税信用保证保险等新业务品种,成功上线上海保交所债权投资计划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

王廷科表示,上海自贸区建设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相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要求,相对于市场主体和金融保险企业的开放创新需求来说,还有改革和改进空间。一是相对政府职能转变和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的进展,金融保险开放和创新领域的成效尚有空间,特别是在“建设人民币全球服务体系,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相对滞后;二是相对于一系列金融和保险支持政策的相继出台,政策的细化和落地工作相对滞后,其中自贸区金融改革试验田地位与金融监管事权冲突影响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落实和效果;三是相对行政推动,系统集成式的制度创新还不够,导致金融改革开放的预期性和稳定性不足。

在新的条件下要进一步保持和发挥好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特色,并成为金融创新先行先试的典范,重要的是应在正确把握好金融安全与开放,金融监管与创新,顶层设计与市场需求三个关系的基础上,以国际化、市场化为导向,在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特别是应分类加快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拓宽人民币的回流渠道,扩大金融服务的开放。

结合中国太平参与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实践,中国太平在两个方面对金融开放创新有所诉求。一是建议把培育中资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作为上海自贸区开放创新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既是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又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双向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从中国太平多年海外经营的经验看,中资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化金融竞争,服务和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同样需要引导和支持。对此,希望上海自贸区在研究开放创新政策中,能够充分考虑这一点,比如允许境外的中资资产管理机构在同等条件下参与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制度试点等。

二是积极支持保险资金全球化配置。关于保险资金国际化配置,发达国家都在20%以上,我国保险机构境外投资仅占2.3%,这需要加快研究沪港保险业务互联互通机制;可进一步拓展保险机构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应用,积极探索推动自贸区内保险资金跨境双向投融资试点。

对于如何发挥上海自贸区优势,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太平认为,上海自贸区建设要发挥优势和功能,必须以国际化为引导,与国家战略相对接,即应该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发展,在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上发挥作用,促进中国金融对外开放。

作为总部设立在香港的跨境经营的保险金融集团,中国太平在实际的经营过程当中深切感受和认识到“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资企业走出去所带来的巨大境外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需求。

中国太平致力于强化战略引领,增强风险保障能力,创新产品服务,积极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成为中资企业“走出去”业务保险服务的首选者和先行者,通过国际化方式有效分散中国海外投资、贸易的各类风险,为中国公民不同形式和海外活动提供差异化、高效率保障服务。特别期待上海自贸区能在支持金融保险企业服务“一带一路”和国际化发展方面研究推出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建议上海自贸区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专项扶持政策。近期,保监会印发了《关于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具体提出“搭建‘一带一路’建设保险需求与供给对接平台,探索建立全行业风险数据库和保险资金运用项目库”等一系列扶持措施。这些措施可以优先在自贸区细化和落地实施。二是建议上海自贸区可以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自贸区内的保险企业率先开发海外投资保险、出口信用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工程建设保险等专属产品,并积极提升承保能力,主动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资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三是建议希望保监会及上海自贸区积极推动将保险合作纳入我国主导和参与的双边、多边国际合作机制,支持具备一定资本实力和良好商誉的中资保险公司多种形式参与各类多双边贸易投资活动,以更多地对接境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险管理需求。

中国太平方面表示,将一如既往积极服务上海自贸区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为促进金融开放创新贡献中国太平的力量。

Back to top